ONE FINE DAY

Thursday, May 14, 2009

又因為往事而分心了

在電腦舊檔中找曾經寫過的文章
裡頭有些資料突然需要參考
看著看著 突然發現...
自己花了近30分鐘在看多年前寫過的東西

有點長 不過回想起當時寫下來的心情 還蠻有趣的

(原文刊登於BANG雜誌2005年五月號中 版權為本人及出版社所有)
(此文經過原作者些微改寫)


撰文
Gregory Wu

標:PUNK O’ RAMA

小標:The Chronicle
既定的基本搖滾樂,卻以突破傳統的方式演奏出來,比貓王更吵更快更不羈,龐克音樂由此而誕生!有些人認為60年代的Velvet Underground就已經有龐克的雛型了,而Iggy Pop & the Stooges跟New York Dolls更被稱為先驅。而事實上龐克音樂真正成為話題跟風潮,還是在70年代的中期,在大西洋兩岸各有一個代表性樂團,以全然不同風格與外型,自此寫下了「龐克」這個影響後代極深的單字。

在紐約組成的雷蒙斯RAMONES對音樂界有著很大的影響,團員們不見得有血緣關係,卻都以RAMONE為姓而聚首,即使到目前已有兩名團員過世,他們從開始到結束都沒有改變過樂風,而且長髮與呆瓜瀏海、皮夾克配破爛牛仔褲,更是成為註冊商標也是現代潮流界的風格之一。快速的鼓聲加上有點模糊破音的吉他,加上主唱低沉沙啞的聲音,RAMONES翻開了美國龐克的第一頁。而在英國則有著名的性手槍Sex Pistols的出現,雖然壽命只有短短兩年,卻至今都還影響著我們。與RAMONES的土氣不同的,性手槍最初即與Vivienne Westwood當年的合夥人Malcolm McLaren關係必切,也間接的讓樂團與Vivienne成為龐克代言人。雖然大部分人都把聲名狼藉的Sid Vicious當做偶像,但他其實只個不會彈貝斯的追星族,樂團真正的靈魂在主唱Johnny Rotten身上。而在慶祝樂團20周年時,原始團員又聚集起來巡迴,至今偶而也會有演出活動。

小標:越來越激動的音樂品種
就在Sid Vicious過世及Sex Pistols解散後,英國媒體喊著龐克已死,更因為當時更流行旋律與注重打扮的曲風,龐克似乎不僅是走下坡,而是銷聲匿跡了好一陣子,當然也有許多堅守龐克本位的樂團,但也只能轉為地下而發展。然而當New Wave等形成時,樂團卻與當年的龐克有著裙帶關係,而後更有所謂後龐克Post Punk的出現。而在美國卻比英國的發展來的蓬勃,除了以紐約市CBGB俱樂部為據點而發跡的樂團,在加州以及華盛頓特區都有非常重要的進展。或許是美國人的特性使然,在80年初期的時候在原本的龐克曲風上,不但速度更加快,也以接近歇斯底里的嘶吼取代原本的唱腔,因而發展出被稱為硬蕊或是哈扣的Hardcore風格。華盛頓特區的Minor Threat不提倡菸酒毒品,用極低調的方式與超高能量的現場演出,針對政治以及自我覺醒為主題。短暫三年的團齡並未因此斷送硬蕊的發展,靈魂人物Ian Mackaye另組更沉穩低調的Fugazi,並且成立硬蕊重要廠牌Dischord。而另一個當時在華盛頓特區的年輕人,在因緣加入加州樂團Black Flag後,更是影響了往後數不盡的搖滾樂團。精力用不完的Henry Rollins現在身兼音樂人、作家、演說藝人、演員等數職,但結合了重金屬等更多元化風格的Black Flag,其影響力卻可說是最深遠,早期如歌德龐克團Misfits、近期如AMEN等樂團都曾經跟Henry一樣,站在人推人的mosh pit當中,或是在身上刺下四條黑色長方形的圖案。而在發源地的紐約也有Gorilla Biscuits成為代表,而他們並不以奮力的發洩或憤怒的抗議為議題,也所以讓群眾更貼近更能取得共鳴,團員Walter Schreifels後來另組更有旋律性的Quicksand,在前陣子也推出所謂後硬蕊Post Hardcore團體Rival School正義學園。

小標:激情過後的龐克族
然而不管是龐克還是硬蕊,在當時音樂產業中只能算是地下文化,而龐克化的搖滾團體在80年代仍然在地下活躍著。在英國因為撻伐聲浪,很多頗具批判意識以及反叛色彩的樂團被迫轉為地下,但也因為如此更發展出許多極端的風格。而在檯面上的龐克則轉為另一種形式生存著,傳承團體如the Clash、the Buzzcocks與Sex Pistols的玩世不恭不同,更專注在音樂本質上面。而進入80年代後,樂團如Joy Division減少了些憤怒與不滿,把更多的不同情感表達出來,還加上了電子音效來作結合,沖淡了非常多當年龐克的負面形象,「後龐克」這個相對名詞於是出現。再經過些發展Joy Division分裂出了New Order,差不多時間還有Depeche Mode、Siouxsie & Banchees、the Cure、Bauhaus、Gary Numan等藝人的出現,英國也恰逢新浪漫主義的風行,所謂新浪潮New Wave的新名詞也於是出現。龐克在主流市場以及媒體間幾乎形同消失,但事實上則是轉換形式仍舊存在著。因為政府與媒體的打壓,許多由於當時龐克崛起而逐漸演化中的激進派樂團,被迫轉為向地下發展尋求生存空間。因此可以說在英國境內,龐克已分成兩個不同方向的族群而存在著,不論是外表的象徵或是精神的存在,龐克對於英國人的影響絕對不只是單一路線的,而是在各個方面各個領域的潛伏著。

小標:龐克在美國的大躍進
80年代的紐約人卻也沒有閒著,NYHC龍頭Sick Of It All、融合重金屬的Biohazard、極具深度的Helmet都是承襲紐約精神的代表。而口味較不那麼重的樂團如Minutemen、Husker Du、Bad Brains、Descendents、Dead Kennedy’s,以及至今仍然存在的音速青春Sonic Youth,不但在當時被年輕人瘋狂的喜愛著,更成為90年代次文化崛起的先驅。前陣子與日本潮流品牌Bathing Ape合作的Beastie Boys野獸男孩,在當時就是個紐約的龐克組合。雖然龐克文化在美國各地方發展著,但是90年代是屬於西岸加州的。幾個從90年代初期發跡的樂團如Bad Religions、Pennywise、NOFX都算是比較陽光的新一代龐克樂團,由於也被這時的滑板衝浪客等所喜愛,因此在極限運動逐漸受到重視時,這些所謂次文化的產物也就成為90年代後期的頭條話題。在音樂上影響所有90年代之後樂團的Nirvana超脫及其主唱Kurt Cobain,可以說是這個時候最龐克的代表人物!甚至連重金屬大團Guns N’ Roses槍與玫瑰,甫出道時也都還帶著點龐克味道。以洛杉磯橘郡及長灘為中心,融合牙買加雷鬼與Ska音樂,Sublime超優樂團帶起了Ska Punk風潮,這種帶著陽光與海濱味道的音樂,後繼者包含了大紅特紅的No Doubt不要懷疑、Sugar Ray甜蜜射線、Mighty Mighty Bosstones超大聲…等。不過真正讓這一波經過20年歷練的龐克熱潮再次成為話題的,除了所謂次文化的崛起之外,音樂上就要屬Green Day年輕歲月、Rancid惡臭、Offspring後裔等樂團的走紅。創作話題回到日常生活,不論以暗示還是嘲諷的方式,他們把生活週遭與對事物的看法唱出來,也讓年輕人容易取得同感,樂曲上簡單不複雜,比起早期的龐克音樂更為豐富與靈活,因此如果要說他們太過主流或商業,其實是有欠公平也不正確的。因為其實他們所代表的就是當下的流行文化,在10年前也就是所謂的次文化,在30年前也就是龐克音樂誕生的地下文化。

當這些幾年前的「新玩意」也歷經10年的歲月後,現在再出現的要叫做什麼呢?文字遊戲不外乎「post」、「new」、「neo」、「nu-」等比較級用詞。當然最初的形式之後,由龐克所延展出來的音樂風格非常多。在2000年前後一窩峰的出現許多超有潛力的樂團,The Vines、The Hives、Jimmy Eat World、At The Drive-In、AMEN、AFI、White Stripes、Glassjaw、The Bronx、Von Bondies等等,當時歐美媒體就預言2000年後又是一個新的龐克復興期,果不其然目前市場上就有非常多的搖滾團體,不論是曲風或是外表都與以往的龐克不盡相同,但是展現出的爆發力與煽動性絕不亞於前輩,但卻沒有30年前因為全球局勢所爆發出的負面情緒。而且龐克之於搖滾樂團已經成為某種意識的存在,洛杉磯的鞭笞金屬樂團Slayer超級殺手就是個非常龐克又硬蕊的組合,被稱為Grunge之父的西雅圖樂團Nirvana超脫的主唱Kurt Cobain,更可以說是90年代最龐克的一個音樂人,而且在媒體給他們貼上標籤之前,Nirvana也是個地下龐克樂團,而Kurt到死都認為Nirvana根本是個龐克樂團。

小標:Tora Tora Tora虎虎虎
日本70、80年代時歐美文化大舉入侵,其中當然也包含了音樂,高橋盾、藤原浩、Nigo、Hikaru等人在求學階段都組過樂團,連大師奈良美智都說自己深受龐克音樂的影響。樂團如Shonen Knife是個連老外都知道的名字,其他如Thee Michelle Gun Elephant、Hi-Standard也都跨足歐美進行演唱,自稱Techno-Punk的The Mad Capsule Market也成功打入歐美市場,另外衝浪龐克女子樂團5, 6, 7, 8’s更在大導演昆丁塔倫提諾的電影「Kill Bill追殺比爾」中演唱。更別提在日本本土的其他超人氣樂團了!在東京推動硬蕊不遺於力的Cocobat,靈魂人物Take-Shit不但成功促進美國與日本的樂團交流,本身也與設計師PUSHEAD一樣,身兼音樂與設計二職,他也經常在潮流雜誌中出現。另外也經常在媒體出現的人,早期跟隨搖滾名人大貫憲章,也跟藤原浩等人交往甚密,後來設立了眾所皆知的品牌Bounty Hunter。另一個是前SOBUT的吉他手Motoaki,他也有品牌Rude Gallery的推出,全身刺青又帥氣的外型也是媒體的最愛之一。光是在潮流界就還有許多例子,模特兒出身的千尋也創立品牌,走的也是龐克搖滾路線。「龐克」對於日本人來說,已經能分別出商業化的以及精神上的,但在將近快30年的推廣催化後,也走出了甚至讓老外都驚訝的風格。

小標:龐克真的很帥氣嗎?
雖然在台灣並沒有上述三個國家的「龐克潮」,但或多或少從雜誌及網路上能取得相關資訊,只是很可惜的是媒體並沒有給予相當的重視與正確的報導。先前在台中地區因為廢人幫的努力,曾經一度讓台中成為台灣的龐克集散地,甚至曾經推出過唱片合輯呢!這些年在海洋音樂祭以及野台開唱等活動,仍然有著許多熱血的龐克男女的參與。然而台灣的速食消費市場所帶引進的,還是以過時的資訊以及較為形式化的商品為主,但或許透過這樣子的形式,若店家、消費者與媒體能交互出些酵素,台灣是否能走出一條很特別的龐克路就也很難說了。撇開服裝造型等表面的東西,如果要說台灣的音樂人有哪個堪稱龐克,趙一豪、豬頭皮、羅大佑或許能當之無愧吧。

台灣雖然跟日本一樣屬於非英語系國家,但在美國強力的介入與干涉下,以往的崇洋媚外現在卻變成了超強的競爭力。在文化與政治背景沒有與歐美相似,流行也沒有像日本般的全面徹底,平心而論台灣人對於龐克這個字仍停留在較表面的階段。曾經有開店的朋友問過,去倫敦有沒有看到龐克?是不是跟雜誌上一樣帥?雖然市集中總是有著龐克打扮的人賣著DIY服飾的人,卻也有窩在公車站牌旁討錢買酒喝的龐克,還有嫁作人婦生兒育女的前龐克,龐克對他們來說算是種象徵性的存在。而極具生意頭腦的日本人透過包裝跟行銷手法,也利用文化差異的灰色地帶,因此造就了中高單價的龐克風商品,另一方面或許也因為Vivienne Westwood成功打進主流high fashion領域吧。

小標:坐而言不如起而行
今天回頭看30年前的光景,雖然比較能分析出當時Sex Pistols或是the Ramones出現跟出頭的背景,但卻很難去評估跟了解10年前甚至現在的狀況,畢竟長久經營娛樂產業的美國人,對於他們下一波要炒作或怎麼推廣,我們說真的很難去預測,他們老早就在用推廣流行藝人的方式對待所謂的「昔日的地下英雄,明日的榜上巨星」。也因此如果我們在環境與背景都沒有其他國家好時,不放下些成見與驕傲心態,對於龐克或是其他事物,我們或許永遠沒有辦法抓到精華的部分,更別提要走出自己的路線了。位居前導地位的人不但沒有隔閡的成見,更不會因為小事情來相鬥,畢竟現在沒有明顯的大型戰爭、沒有明顯的能源危機、地區差異也沒以往大,不愁吃穿又沒有什麼主見的時候,學著別人帥氣的外表高喊著過時的龐克口號,倒不如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?然後提升些自己的程度再來看龐克這個字的定義,「龐克」自始至終都強調著自我意識不是嗎?

Labels: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